滇又称云南,河流并众,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红河等几大水系云集于此,这里有最多元的文化,最复杂的宗教,最繁复的语言,这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除汉族以外的28个少数民族,构成了最灿烂的民族走廊。它西北通过滇藏茶马古道可达西藏腹地、并通过唐蕃古道可到达河西走廊,东北经四川盆地可达关中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顺澜沧江、怒江而下可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向西经蜀-身毒古道可通往印度、波斯和罗马。它是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两大世界古老文明的结合部和文化交流中心。其广袤的疆域、特殊的地理、多元的文化注定会产生一种与北方草原大漠、中原腹地、雪域高原截然不同的文明形式。滇土著民族与土著民族、土著民族与迁入汉人的合作,斗争,相互刺激构成了滇史的主线。
滇的特有法统与宪制的时间长度丝毫不逊于中原文明。早在170万年以前,“元谋人”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存,在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滇地人民创造了远古文化的辉煌篇章。商朝时代的滇地,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的古代文明程度,从海门口遗址的发掘来看,云南的青铜文化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开始了自己的“古国”时期,在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代,滇地的羌人,髳人,濮人部落作为周武王讨伐商朝的同盟军而登上历史舞台,助周克商。杜宇从朱提(今云南昭通)一路向北征服蜀地建立古蜀国,是滇东北部族向外播撒出的第一颗种子。战国时期,滇地继续哺育出自己国家和文明,产生了哀牢国和昆明国一系列方国。楚人庄跷对云南的征服,将昆明国的土著变成了殖民对象,正如周人对海岱人,欧洲白种人对印第安人一样。然而楚国对秦战争的失败,巫郡、黔中郡被秦国攻占后,庄跷回国之路断绝,遂留在滇池自立为滇王,虽然楚国的统治扩展到云南的计划失败了,但是却将楚国的一部分带入了滇文化之中。古蜀国的灭亡使滇第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秦国军事机器的威胁下。而后,大一统暴秦虽然谋杀了诸夏,携带楚国基因库的滇国却在崇山峻岭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汉武帝对滇国的侵略开启了云南再次面临秦政统治的危机,滇王的降服使云南进入了第一次北属时期,然而在那个科技条件落后,云南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蛮瘴之地的云南复制中原的吏治国家机器,只能表面设置郡县,发配土豪与罪犯,同时绥靖西南的民族。然而滇地本土民族却始终坚持与帝国做殊死斗争,廉头、姑缯在前,栋蚕、若豆在后的云南民族大起义让帝国疲于奔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新莽帝国。
东汉虽然再次名义上掌管了云南,却没有想到当年移民入滇的汉人们联合当地民族成长为了一只新的共同体力量——南中大姓。这些南中大姓的祖上中不少有汉武帝时代流放的土豪和罪人。由于帝国的郡兵有限,无法完全保护迁移的汉民。这些失意土豪的子孙们通过夷化以及与土著通婚,终于做到了与本土夷人恩若骨肉,成为了南中举足轻重的政治集团,并不断发动变乱向帝国进行复仇。爨氏,孟氏,雍氏只是其中的代表。诸葛亮平南中后对南中"不留汉官"、"不留汉兵"、"不运粮"的政策与其说是失误,不如说是清醒的虚弱,汉帝国凭借天下的力量都无法用吏治国家的病毒彻底感染南中,蜀汉一州之力又怎么能做到呢?与其浪费巴蜀财源深入不毛之地,不如利用庲降都督绥抚南中大姓。魏灭蜀汉,氐人据蜀后,都继续给予南中大姓们应有的权利。【魏灭蜀后仍然让霍弋等南中大姓治理南中,李雄征服宁州后,继续委任南中大姓霍氏爨氏为当地刺史。】
孟获与诸葛亮浮雕
十六国时期,成汉帝国与晋帝国的南中拉锯战毁灭了南中大姓中的霍氏和孟氏,南中大姓中幸存的爨氏毫无疑问成了南中人民的实际的统治者,在爨氏的统治下,南中五十八部夷族实现统一,而且将外来移民融入其内,形成了爨族这一个全新的民族共同体,也为后来南诏的兴起创造了机会。
南诏的兴起及其类似后来明帝国默许建州女真扫平女真诸部落。随着唐帝国出于对吐蕃战争战争的需要,唐帝国决定支持当时蒙舍诏扫平云南诸方国和部落,唐帝国扶持南诏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蛮夷相攻,中国大利”的自作聪明,南诏在扫平白子国,统一洱海区域,东下击灭爨氏后,迅速成长为了一直无与伦比强大的势力。唐帝国不仅无法解决西边的那个大敌吐蕃,更是在西南边多了一个强大的潜在威胁势力南诏,更为愚蠢的是,唐朝既然默许了南诏统一云南的事实,却又妄图对南诏启衅。750年,唐帝国云南郡守张虔陀不仅侮辱南诏王的妻子,并向南诏王阁罗凤勒索财物,遭到拒绝后,张虔陀公开向帝国上奏宣称南诏谋反。南诏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选择了帝国唯一听得懂的语言,那就是用刀剑去反抗,斩杀了万恶的唐帝国走狗张虔陀。张虔陀死后,唐帝国立刻以此为由发兵侵略南诏,南诏人民勇敢地将唐帝国的侵略军消灭,一个不留,鲜于仲通和李宓这些侵略者大军先后全军覆没,李宓更是可耻的沉江而死,唐帝国先后在南诏扔了将近三十万的尸体,却占不到分毫的好处,相反,却让安禄山看穿了唐帝国的虚弱,让帝国走上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南诏却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不断刷新自己的武功。大败吐蕃军活捉吐蕃五王,下缅甸拓地千里。后来南诏东进伐唐,取安南,扫广西,破成都,横扫四川八百里。唐帝国被南诏打的民穷财尽,国破家亡,举天下兵马钱粮以敌南诏,却反而造成了桂林戍军的大叛乱。唐与南诏失败的和亲更是体现了帝国的寡鲜廉耻和不守信义。“帝为安化长公主许婚。法遣宰相赵隆眉、杨奇混、段义宗朝行在,迎公主。高骈自扬州上言:“三人者,南诏心腹也,宜止而鸩之,蛮可图也。”帝从之。隆眉等皆死”---先许诺和亲,然后毒杀南诏迎亲使者的唐帝国,在某一种程度上甚至比屡屡叛盟的宋帝国和抓捕虐待外国使节的清帝国更为可耻。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南诏帝国虽然亦因此民穷财尽而亡于内部政变,却将一个不讲礼义廉耻的大一统帝国一起拉向灭亡,让中国南方其他地区走到了暂时摆脱大一统汲取的十国时期,其意义不
亚于越南从波尔布特手中解放柬埔寨人民。
南诏后期,随着蒙氏贵族势力的变弱,其他贵族势力迅速膨胀,郑氏,赵氏,杨氏,段氏,高氏,董氏六大贵族势力的斗争,其实就是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大理国的宪制斗争。段思平的大理并不是一个秦政式的帝国,因为段家的政权本来就是一个各种政治势力加盟的联盟,大理酷似西周的封建体系,段氏扮演了周天子的角色,祭由寡人,政由高氏。再加上与大理佛教的顺利结合,是会有极大可能形成类似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政治体制的。如果上天能给大理国一个机会,让忽必烈忘记这片土地的话,未来日本顺利成章成为亚洲英格兰之后,云南未必没有机会成长为亚洲的瑞士。明帝国和清帝国对云南的征服都带有消灭前朝余孽的性质,没有元梁王与永历政权的存在,朱元璋和顺治是完全可以把这个蛮瘴之地给忽视的。忽必烈征服云南虽然仍然保留了不少云南本土土豪的自治权,但是却开启了云南落入大一统费拉帝国的噩梦,毫无疑问,忽必烈是要为未来云南的毁灭负有责任的。
元梁王,明黔国公,清平西王并不是类似大理段氏的统治者。而是因为云南本土势力过强,帝国无法对云南进行高成本的统治。于是给予这些王高度的自治权,用于监视云南本土的势力,来绥靖或者镇压当地的土司,维持一个低成本的统治,从而防止一个新南诏国的产生。而这些本土自治势力一旦衰落之后,帝国就不再需要这些派出的具有高度自治权的王爷了。(元明始终没有能力镇压大部分土司。而大西军,吴三桂对土司的频繁绞杀大大削弱了云南本土自治势力。既然吴三桂已经完成了清廷希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蒙古征服大理,却无法深入深山征服每一个土豪。高氏对君主保持了春秋式的忠诚与荣誉感,直至死而后已。元代云南行省的设立并不能将吏治国家的精髓彻底渗透云南,于是在云南境内任命了大大小小的土官,建立了土司制度,并利用段氏来统战他们。元梁王和段氏的联合成功地抵御了元末大洪水的冲击,消灭了入境的红巾军流寇。梁王的猜忌心里却毁灭了这种可能长久存在联盟,梁王毒杀大理总管段功后,失去了云南土豪的支持。便不再有可能打败明军。明军要征服云南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土司村寨很困难,但是要消灭失去土豪支持的梁王却很容易。然而梁王的灭亡却没有改善云南本地土豪的自治机会,新的大一统帝国却进一步剥夺走他们手上的一部分自治权利,而后大一统帝国派出的地方藩王与本地土豪的内斗往往却便宜了第三方侵略势力,加剧了云南的散沙化和吏治化。元梁王与大理段氏的斗争方便了明帝国的入侵,沐家与沙定洲的斗争方便了大西军的入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