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草长莺飞,伴随着淅沥的雨水,传统的华夏端午节又一次飘然而至!这个时候,大家心中所想的一定是吃粽子、赛龙舟了。不过,在我们果敢,龙舟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棕子与团子粑粑、药根烀鸡以及“背猴子”。
说到“背猴子”,果敢地区以外的朋友一定是陌生且不会相信的。怎么好好的一个端午节,却搞出一个“背猴子”的习俗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是不是弄错了?
在这里,笔者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弄错。是的,就是“背猴子”。那么,什么是背猴子呢?各位朋友莫急,请听笔者仔细道来。
所谓的背猴子,就是背一个手工缝制的很小的布猴子。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会缝制一个身长(尾巴除外)约二三厘米、头用豌豆粒来做的布猴子系在孩子的衣肩上,这就是“背猴子”了。不过,我想这习俗可能并不是果敢的每个地区都有,它具体有什么寓意,笔者至今实实在在没弄明白过。老一辈倒是传下来这么两句土话,说是:“二月八不戴艾变裹盖,五月端午不戴猴变黄狗。”(“端”果敢人读dōng音)意思是如果在农历2月8日这天身上不戴艾草的话,就要变成“裹盖”(娃娃蛇),五月端午这天不戴“猴子”的话,那就得变成黄狗了。弄这种玄幻迷信的说法,大概意思可能也就是不弄这些东西的话,就会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影响吧。那个时候,如果不缝布猴子的话,也必然要剪一小块梨形的红布,缝到孩子身后的衣角上的,以保佑孩子在此后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平平安安。不过,只是缝红布的话,在孩子们眼里是非常简陋与委屈的,要能缝一只神气的布猴子背在身上,那才叫威风体面呢。 背猴子
当然啦,在这个时候,作为端午节主角的棕子是绝对少不了的。像甜棕、咸棕、火腿棕等是应有尽有。除了棕子外,我们果敢人过端午节还时兴吃团子粑粑(糯米团子),里面可以放上苏子糖心、花生糖心和肉心等作馅,味道好极了。在这几种糖心里面,笔者最爱吃的是苏子糖心。在团子粑粑蒸熟以后,剥开包裹粑粑的芭蕉外皮,一口咬住软糯的粑粑,一股带有糯米与芭蕉叶的清香扑鼻而来,里面的苏子糖心也随之流了出来,吃到嘴里,酥甜温软,入心入胃,舒泰极了!
在我们果敢,端午节这天还有一样必吃不可的东西,那就是药根烀鸡。当然,这个鸡都是放养的土鸡。没有鸡的话,用火腿或是猪蹄这些都可以,再加上马蹄香、大麻菜根、茴香根、摆夷咕咚根、小黄蜂根等药根,炖一锅让孩子们闻香而来的药膳,吃了以后将肠胃彻底清理一遍。所以果敢又有“五月端午换肠肚”(端读dōng音,肚读dǔ音)这一说法。 药根烀鸡
现在我们果敢人在过端午节时包棕子、做团子粑粑与烀药根鸡这些习俗倒是每年都有,但是背猴子已经很少见了。以前,在我的家乡,也就果敢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除了小孩子要背猴子外,一些体弱多病的大人也会背猴子,据说像这样故意背猴子搞怪让别人来嘲笑自己,顺便讨些好“口封”(一些吉祥如意的话),便能祛病消灾了。不知道现如今的果敢,还有多少人知道端午节要背“猴子”呢?
好怀念和平时期果敢的端午节,那浓浓的带有乡土味的习俗,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