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资讯网

标题: 古代中国真拉得出百万大军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6-3-18 21:50
标题: 古代中国真拉得出百万大军吗?
    身为中国人,打小就知道一些著名的战争案例,战国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军,匈奴40万白登围刘邦,淝水谢安大破80万前秦军,西夏80万大军伐宋等等等等,这些例子让人难免畅想——不统一时,尚且数十万大军随便拉出来,倘若统一,大中华岂不是随便使出百万大军?如隋炀帝113万大军远征高丽简直应该轻松快意如打水漂一样啊。
    张艺谋电影《英雄》里不计其数的秦军是很多人对古代中国军队认知的直观体现

    再回头看看所谓西方那些著名战例,动辄数千、万把人,双方加起来都往往不足10万!相比我大中华百万人搏杀简直如同儿戏!于是一些人捧着史书越读越神奇——西方那些名将大国,若碰上我大中华打仗,随便几十万大军拉出来,便是吓也吓死他们了。

    但、可是、不过、可惜……

    事情真是这么让人容易发自内心的为祖宗自豪吗?

    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是冷吧众,怎么可能让你舒舒坦坦的自豪起来?
外国古代史书中的大军们
    这百万大军迷梦的第一个破绽,来自对比的不靠谱。为什么不靠谱?因为我们拿着古书上写的中国大军在对比西方现代推算去除了水分后的战场复原数字!如果同样拿着古书来对比,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稍微列举些中国以外的古书上的大军数字:

    巴比伦的Semiramis女王远征印度,麾下300万步兵20万骑兵10万车兵——前5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和历史学者Ctesias的《波斯史》;

    波斯人远征希腊,动员500万大军——希罗多德《历史》;

    亚历山大和波斯决战的高加米拉之役,亚历山大大军杀死30万波斯军,俘虏比这还多,也就是波斯军超过60万之多——公元2世纪的阿里安的《远征记》;

    凯撒进攻高卢,对付了高卢400万大军——来自1~2世纪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的《罗马史》;

    罗马人不死一个打败43万高卢大军——征服高卢的凯撒同志自己写的《高卢战记》

    罗马与匈人的沙隆会战,匈人出动了50万大军——来自6世纪一位罗马官员Jordanes著作的《哥特史》;

    十字军东征,30万十字军围攻安条克——大约12世纪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

    100万帖木儿大军进行安卡拉会战——20世纪初法国人布哇的《帖木儿帝国》。

    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大战之后,胜利的英雄坚战清点战场,发现这场王族大战中共有16亿以上的阵亡者——公元元年上下几百年成书的《摩珂婆罗多》;

    不过这还只是我们所说重头戏的铺垫!我所说的重头戏,是这样的

    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一位崇佛的缅甸大王竺多般王治理国家,于是国家昌盛军备强大,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有360头白象(不算啥?往后看~)3600万头黑象(你以为这是顶峰了?)1 Khawbhani的军队!

    1 Khawbhani是多少呢?

    就是1后面跟42个零!

    用中文表达的话,大抵就是100亿亿亿亿亿吧,没数错的话……

    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数字出自哪呢?出自19世纪中早期缅甸官方官修史书《琉璃宫史》。
这部官修史书中还有明朝200万大军入侵缅甸的段落

    许多刷自豪式爱国者喜欢拿外国没有信史,尤其是没有官修史来扯,然而我们今天给出的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学界公认的信史,对,你没看错,包括史诗《摩珂婆罗多》也是信史,《琉璃宫史》更是所谓中华信史爱好者们最信的那种官修史了。当然,这其中关键是因为这些刷自豪式爱国者们连他们最喜欢吹捧的史记是一部私修史书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学术界所谓信史根本不是什么他们想象的“完全可信”。这话说起来又是另一个话题,我们暂且搁置。

    外国古代战争挤水分领先中国

    看了上面这些数字,大家会发现不分中外,古代史书中都大量存在五花八门样式齐全的各种百万大军。那么,为什么在现代,我们很少看到西方人拿着这些古书上的数字说事呢?为什么说起远征希腊的波斯军会连20万都未必有,为什么说起高加米拉就是波斯甚至可能不到10万人?为什么十字军围攻安条克恐怕不足5万人?

    这不得不提到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的不足了。去知网搜一下,我们可以历史研究者们关于历史方面无数话题的无数论文,然而关于一场古代战役究竟在何处怎么打,却鲜有论述。过去,我们的历史学者,似乎更偏爱王朝变幻,民族风云之类高大上的话题,往往指望发现什么历史变化规律来高屋建瓴指导现世政治。而在具体历史细节的研究上,却少有人问津,即使是相对较多学者关注的古代衣食住行的研究也没多少研究成果。这也就是为何沈从文的服装史和梁思成的建筑史直到今日仍然是中国这两个方面的权威。

    而比衣食住行研究更少的,就是对古代战争的研究。当然这也不全是学者们的过错,对比中外史书,我们能看出中国史书对于事件的描述非常简略,对于战争描述更是动辄一笔带过,远不如西方史书在这类事件中记述的详细程度。

    如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在史记中包括前因后果总共500多字,其中还包含了130字秦国实施反间计赶走廉颇的内容。这样稀少的文字自然也不能给予人们多少信息量。

    而《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描述高加米拉战役从大流士带着多少兵力来到距离城市多远的地方扎营,摆下什么军阵开始,到亚历山大带领部队来到距离波斯军多远的地方又如何布置,还描述两军中间隔着小山互相不能看到,再到开战后,大流士怎么派遣各种兵力冲击亚历山大的方阵,亚历山大又派遣谁带着部队如何应对,直到最后亚历山大带领伙伴骑兵突击导致大流士逃跑波斯军失败和统计战果分析原因。在中文翻译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整个高加米拉战役内容用去了足足10页!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开始部分表现的高加米拉战役相当忠实的还原了史料记载过程


    在结合高加米拉地形、两军后勤、两军阵型布置、正面对抗胜负来分析出动的每一支部队实际兵力、古代军队指挥通信能力、不同军队装备情况等等信息后,才有了现代对高加米拉战役兵力的综合估计。可想而知,通过史料、理论结合复原的战史研究,在兵力估计的可靠性上当然不是古代一本《远征记》里充满水分的数字可比的,同样,如《史记》等中国古代史书也没法与之相比。

    而都像史记那样的书写方法,全然不知道战场细节,现代中国学者自然也难以学西方那样去通过复原古战场的情况来进行研究。这种不重视细节的情况,对现代研究带来的制约,也远远不止军事方面,当我们还在依靠诗词、驻军等等去研究唐代长安有多少人口时,西方已经通过罗马城的公寓数量等等信息来推算罗马城人口了,因为中国古代史书中从未使用过精确的数字来描述长安城究竟如何(有数字的基本都是京兆府整个大区的数字)。
高水平的战史研究使得国外业余战史著作专业度上也远高于中国历史专业研究者们

    而另一个方面,则在于从希腊罗马时代开始,西方就留有大量书卷,如在罗马时代遗址的一户人家中就发现了3000卷羊皮文卷,这些书卷给人们带来各种那个时代的信息,西方很早开始就对这些文物进行解读研究,而我国发现的秦汉简牍虽则数量也不少,但至今归类整理等等工作尚未完成,更谈不上有多少综合各类文物史料的研究结果了。这种史料、文物挖掘整理方面的落后自然会影响历史研究中的各个方面,古战争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古人并非不知道这类数字的水分

    然而,并非没有了中国古战场复原,我们就完全没法去为中国史书中的百万大军们挤水分了。《三国志•魏书•国渊传》里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也就是说,在三国那个时代和以前,虚报战功有一说十是常态,这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古代兵力怎么回事了。

    若按这个比例,则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实际为4万多人,这个数字看起来符合现实的多,毕竟在长平之后,很快赵国又进行了一系列大战,在史书中又拉出了“数十万”大军……不要以为4万是个很轻松的数字,对于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国家失去4万军队,就相当于现代中国失去1000万军队,这个数字是现役解放军总数的5倍!

    当然更直接的证据在各路兵书中。如《卫公兵法》指出,二万人的部队,就需要拨出六千人专护辎重!护卫还是其次,距离越远,运输需要的力量越庞大,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算过这笔账,兴师十万,刨去看护辎重还有其他勤务后,就只剩七万可上战场的兵力了,而维护这10万大军需要30万民夫在补给线上来来回回!到这个程度时,你增加人力,因为人自身也要吃,还要兵力保护,已经缺乏实际效用了,就算用畜力,牛马自身也要吃,比如以唐代养马,一匹马每日就需配给3升马料,这样也难以提高补给效率。

    同时,宋以来的兵书对于战阵有了更详细的描述,于是我们发现,在宋朝被皇帝视之为无敌杀手锏的平戎万全大阵,并不是想象中几十万人掺和,而仅仅用了14万兵力,也就是说,人口达到前代所不能及的大宋在往往真正能用的兵力基本不会超过这个数值。所以我们能看到,君子馆战役宋朝损失数万人,就已经是全军覆没宋朝军队几乎精锐尽丧,满城8万宋军大破辽军,这些都是规模顶级的战役了。

    时代越晚古代王朝动用的兵力越少

    从唐以后,文字资料大量增加,古书中战场上的兵力却越来越少,而且呈现出越是统一时可用兵力越少,越是混乱时数字越是没谱。比如宋时尚偶有几十万大军出动,蒙古灭宋时,带着4万军队就敢长驱直入攻打坚城钓鱼城。明朝开国战争中几十万大军也屡见不鲜,如陈友谅60万大军和朱元璋20万决战,可到万历打朝鲜战役,出动不过8万人。到明末,李自成2万军队打进北京,满清更是满打满算15万军队,就打进了关内纵横全国。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贵为平西王,又有诸多盟友,凑5万兵力已是捉衿见肘。到最后清末,面对英法联军,清朝在北京门口也拿不出10万军队去对抗。太平天国顶峰时期也不足20万的太平军纵横半个中国,3万湘军就能围困天京……

    有赖清代公文,尤其是朝廷公文保存相当丰厚,我们得意一窥某些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在整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我们看到清军调遣总是这一千那三百,而到八里桥时,传说的十几万京师卫队并没有出现,僧格林沁区区3万人就是北京最后的屏障。

    看越多,那个即使长期处于战乱中,即使只有几省之地也能动辄数十万大军的战国、三国、五代十六国时候中国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以动员率来挤古代军队数字水分

    虽然古代战场细节已经很难获知,但我们并非没有其他办法来间接估算古代究竟能有多少军队。西方在军事动员学的发展结合了战争史后,发现从古至今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参与战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是社会管理、铁路运输、兵站、士官职业化、预备役等技术和措施的实施,使得近现代国家在全面战争中能动用的军队/平民比例越来越大。

    古代战争中,并不存在如二战那样广泛动员平民进入军队并快速训练后上战场的情况,所依赖的都是常备军队。同时,铁路公路提供了兵力和物资高效集结的渠道,使得过去卡住古代军队喉咙的后勤问题得以解决。

    职业化士官们则提供了大兵力协同的可能性。古代的军事训练往往依赖将领个人,阵法号令皆不相同,比如戚继光所练戚家军,其鸳鸯阵法其他明军就不冻。这样当你天南海北的军队集合到一起时,也难以有效的协同作战,只能一盘散沙,凑不出有效战斗力。是以许多古代优秀将领们也不会使用大量兵力,往往最多只带数万人。近代各国都定立了自己统一的标准化军训操典,并以这些操典在军队和军校培训士官,而士官们则负责训练新兵,于是无论哪里的士兵都能接受完全一样的训练,这样当他们集合起来后,也能互相配合作战。

    比如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相比古代,他们有了更有力量的拉车马,更先进的四轮马车,单车的运输能力比之中世纪近乎翻倍,再加上统一标准的训练,兵站等后勤系统,于是在欧洲战场上出现了三四十万军队在一场战役中搏杀的情况,有些人不明白集中这么多兵力所需要的技术积累,还幻想拿破仑不如白起只是火器厉害罢了。

    而到一战、二战时代,社会组织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平民学习能力都越来越强,能够组织动员出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庞大。在南北战争时,美国南北双方几乎都达到了自己所能动员的极限,当时美国人口3100万,双方总计兵力达到了约100万规模,动员率3.19%。

    一战时,英法两国全面动员,4000万人口拉出了800多万军队,动员率都达到了21%以上,而相对较为落后的德国,6300万人口动员了1100万军队,动员率17.5%,至于沙俄更加落后,仅仅8%。

    到二战时,德国比一战自然更加先进,动员率也达到了21%的地步,而苏联当时比过去沙俄是进步了,但社会组织、铁路运输等等能力却还不如一战英法,虽然竭尽全力了,动员率也仅有14.1%……

    所以可以显然看出,社会综合水平越先进,能够达到的动员比例就越高。那么中国的情况呢?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前后总共动员了1400万人,最大兵力约800万,当时未沦陷区人口约为2.1亿人,如果以兵力算,动员率仅仅3.8%,而以总动员人次算的话,也不过6.67%,但总动员人次必然存在重复计算。

    有人说抗日国共都没出全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共内战时期,1953年中国人口达到5,3亿,按此推算46年是应有5.2亿左右人口,为了动员率数字高一点,我们再减掉些,以4.6亿人来算。

    三年内战中,双方军队数量相加,在47年时达到顶峰,有645万人,再考虑到还有民兵等非作战人员,以49年时达到最大值的共军民兵数550万人为准,总动员数字也就是1200万人,动员率不过2.6%。

    也就是说,在有了铁路、兵站、统一操典、士官、汽车公路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拼尽全力,再拼上作弊式的计算,也做不到7%以上的动员率。当然我们也都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别说比一战时候的德国,就是比一战时的沙俄也依然落后许多,这个动员率数字也符合当时中国的现实。

     而古代那些数字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情况呢?长平损失40万的赵国人口顶多五六百万,在长平两年后的邯郸之战,赵国又拉出包括十万精锐在内的30万军队,又过五六年,赵国大军13万又跑去大破燕国……这动员率起码超过10%!

    淝水之战,前秦出动80万军队,留在国内的驻军咱也不算了,人口也顶天就800万了,动员率10%;

    金辽护步达冈之战,辽70万军队,人口900万,动员率 7.78%;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60万军队,人口那点地盘800万够多了,动员率7.5%;

    哪一个都比抗日皆国共动员率高出许多,而虽然当时的中国相比欧美日非常落后,但相比中国古代,有铁路、公路、汽车、电报、电话、兵站、士官、一定工业生产、农业技术更新、医疗卫生改革……无论如何,那时候的中国也远远比古代各个时期先进。

    可就这样古代们反而刷出了抗日时候中国都远远达不到,甚至一战沙俄都做不到的10%动员率的神奇大军来……
还有谁信?
古代数十万或百万大军的可信度和电影《木乃伊2》里遮天蔽日的阿努比斯大军没有两样

    本文中,我们用了大量数据和史料,但仅仅是简单描述,想要阅览具体资料,请移步冷吧下列各贴: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5 10:38
这个,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是计算方法明显有问题,而且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基数缺乏依据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6-4-25 10:43
庄周梦蝶 发表于 2016-4-25 10:38 AM
这个,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是计算方法明显有问题,而且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基数缺乏依据

按动员率来讲,要拉出百万大军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不说其他,就说后勤补给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5 12:02
在野孤鸿 发表于 2016-4-25 10:43 AM
按动员率来讲,要拉出百万大军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不说其他,就说后勤补给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在中原作战问题不大,中原在宋以前,道路系统就比欧洲19世纪中期还有 发达,后来反而道路荒废了 ,

另外,古代很多大战场不远的地方就有粮仓,古代的 军队也是随军携带半个月到一个月的 粮草

百万大军是包括了后勤,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5 12:07
拉出百万军队不是什么 问题,主要看战场距离,太远肯定不行,

欧洲古代的 国家都是小国,他们的军队人数没有可比性。

而且国家的 动员力不完全取决于科技水平,
欧洲中世纪动员几万人,以他们那些小国的 动员力,已经超过很多后世大国了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6-4-25 12:42
庄周梦蝶 发表于 2016-4-25 12:07 PM
拉出百万军队不是什么 问题,主要看战场距离,太远肯定不行,

欧洲古代的 国家都是小国,他们的军队人数 ...

人口基数和当时的生产力决定了,要拉出百万大军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7 00:21
本帖最后由 庄周梦蝶 于 2016-4-27 12:27 AM 编辑
在野孤鸿 发表于 2016-4-25 12:42 PM
人口基数和当时的生产力决定了,要拉出百万大军几乎是不可以想象的。

匈奴300万左右的人口,可以拉出40万军队。欧洲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时候,一个人口20来万的诸侯,拉出1万军队也没什么压力

动员力的问题很复杂的,和疆域,生产关系,城市供给能力都有关系,

唐朝人口日本人的统计峰值是 2亿人,一百万军队是没什么问题的。
另外古代也没出动过一百万的军队,但四五十万的 还是 不少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7 00:30
本帖最后由 庄周梦蝶 于 2016-4-27 12:31 AM 编辑

西夏80万大军伐宋从来没哪本书有过

80万前秦军,知道战打完后续部队还在长安,前线也就20左右,
另外前秦是带了一群游牧民族,他们是全民皆兵



作者: 在野孤鸿    时间: 2016-4-27 11:24
庄周梦蝶 发表于 2016-4-27 12:21 AM
匈奴300万左右的人口,可以拉出40万军队。欧洲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时候,一个人口20来万的诸侯, ...

最主要考虑的是交通和后勤补给呀,这么多的军队,光粮草供应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何况古代的交通不如现在发达,运一车粮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才有孙武所讲的,取粮于敌。
作者: 庄周梦蝶    时间: 2016-4-28 08:23
在野孤鸿 发表于 2016-4-27 11:24 AM
最主要考虑的是交通和后勤补给呀,这么多的军队,光粮草供应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何况古代的交通不如现在 ...

所以才会在前线建立大型粮仓,这个在欧洲是没有 的




欢迎光临 果敢资讯网 (http://www.kokang88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